《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第一次专家修订工作会议纪要
受卫生部疾控局的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中国CDC寄生虫病所”)于2011年6月24日在山东省济宁市组织召开了《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第一次专家修订工作会议。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云南、广东等省疾控中心、寄(血)防所、复旦大学以及中国CDC寄生虫病所的30余位血防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CDC寄生虫病所周晓农所长主持了会议。本次工作会议的召开表明标准修订工作的正式开始。
会上,周晓农所长介绍了《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修订工作任务的由来及前期开展的调研工作概况,指出标准的修订应以科学依据为前提,但还应考虑到标准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随后,许静副研究员就前期开展的《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现行标准中有关指标修订意见的预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报,调查表明大部分专家认为现行标准中传播控制(9/10)、传播阻断(10/10)阶段的钉螺指标应该修改,建议增加反映螺情的定量指标,但专家之间就采用哪个螺情指标以及采用相对数还是绝对数的定量指标以反映螺情意见分歧较大。随后江西省寄生虫病所林丹丹教授、中国CDC寄生虫病所许静副教授以及江西省寄生虫病所陈红根教授分别就《传播阻断县达标前后疫情变化》、《传播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疫情变化分析》以及《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及防治策略》分别进行了专题汇报,以为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信息。
由于专家对标准修订的意见分歧较大,国家寄生虫病所组织专家开展了血吸虫病疫情指标体系Delphi调查,通过确立血吸虫病疫情指标权重为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会上,国家寄生虫病所专家就第一次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了汇报,显示在血吸虫病疫情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中有8个指标由于专家评价权重分数变异系数大于20%而被剔除。随后会议组织各位专家填写了血吸虫病疫情指标体系第二轮调查表,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两轮调查各位专家对反映血吸虫病疫情的病情指标意见趋同性较好,但螺情指标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有必要开展第三轮调查。
随后,与会专家就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的修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认为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的修订应首先分清主要指标、次要或过程指标。反映血吸虫病疫情的指标主要应为居民和家畜感染率等病情指标,螺情指标应是反映达到不同防治阶段的过程指标,但由于螺情指标是一极易反弹的指标,且标准对血吸虫病防治基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为使达标后疫情稳定,可将螺情指标放置于标准中,但指标的制定应有科学性,不应太过苛刻。在传播控制阶段,“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1%”存在一定的传染源,即显示有阳性钉螺的存在,因此“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这一指标与病情指标矛盾,应该修改。建议可用阳性螺密度对这一指标进行限定,另外考虑到钉螺面积过大不利于疫情控制和防治效果的巩固,也可对钉螺面积这一指标进行限定。而传播阻断阶段,要求“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钉螺”这一指标可操作性差,缺少科学依据支撑,且社会经济水平和钉螺的生物学特征决定了现有条件下难以消灭钉螺,因此应对螺情加一量化指标,但具体用哪一指标还应经过科学的论证。
最后,周晓农所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家咨询法调查结果可以为标准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及论证关键,但由于缺少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阈值或者转折点的有力科学数据支持,因此建议有关专家对螺情指标开展循证医学调查,以分析反映螺情指标的钉螺面积、钉螺密度、阳性螺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该分析可以确定不同血吸虫病防治阶段的钉螺指标。周晓农所长强调了标准修订工作任务艰巨,要在一年内完成时间紧迫,有关工作人员应加紧开展相关调研和论证工作。